数据导入
西门子、飞利浦、联影、GE…发布:2025-10-05 浏览:13 次
1、Nature 子刊:新发现!经颅磁刺激有望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抑郁症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精神健康障碍之一,据估计影响全球约八分之一的人。一旦出现抑郁症状的人联系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他们通常会很快被诊断出来,但确定适合他们的治疗策略并不总是那么简单。在许多情况下,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人会经历一个令人疲惫且可能繁重的试错过程,其中包括尝试一种治疗方法,等待确定它是否有帮助,如果证明它无效,则尝试另一种治疗方法。这个过程有时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大约30% 的抑郁症患者变得对治疗产生抵抗力。
2024年7月5日Leonardo Tozzi、Leanne Maree Williams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Nature Mental Health(IF=8.7)上发表题为“A cognitive neural circuit biotype of depression showing functional and behavioral improvement after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the B-SMART-fMRI trial”的文章。该研究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评估了经颅磁刺激(TMS)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认知控制回路的功能连接及行为表现变化。研究不仅证实了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背侧前扣带皮层(dACC)在抑郁症认知生物亚型中的核心作用,更关键地发现:TMS治疗显著改善了认知生物亚型阳性(cognitive biotype +)患者的功能连接与认知控制行为表现,但对认知生物亚型阴性(cognitive biotype -)患者则无明显改善。这一结果为深入理解抑郁症的认知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此外,研究提示dLPFC–dACC功能连接强度有望成为预测TMS疗效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为开发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线索。
参考文献:
重度抑郁症(MDD)影响全球逾3亿人,以情绪与认知功能障碍为核心,伴随海马、杏仁核等灰质减少及三重网络(突显-SN、默认-DMN、中央执行-CEN)的结构-功能连接紊乱,但其结构层面的动态连接机制尚不明确;电休克治疗(ECT)虽为难治性MDD有效疗法,可改变前额叶等脑区结构,但对三重网络结构连接的具体作用,尤其是基于结构MRI的动态网络连接(dSNC)影响,仍缺乏研究。
研究的使用电休克治疗法结合sMRI,研究基于三重网络模型,探讨电休克治疗(ECT)对重度抑郁症(MDD)患者动态结构网络连接的影响。研究表明,电休克治疗可能是针对 MDD 患者 SN 结构变化和三个核心大脑网络之间直接通信异常的一种有效且微创的治疗方法,可能有益于间接连接的纠正。
参考文献
3、J Affect Disorders:单双相抑郁的脑结构趋异与趋同:基于表面形态测量分析的发现
这篇研究采用皮层表面形态测量(如皮层厚度、表面积和皮层褶皱指数)比较了双相抑郁(BD)与单相抑郁(UD)患者的大脑结构特征,旨在揭示两者在脑结构上的趋同与差异。研究纳入了77名UD患者、55名BD患者及73名健康对照,通过全脑分析发现,BD和UD在多个脑区存在共同的皮层厚度减少,如左侧前扣带皮层和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此外,BD特有的改变表现为右侧颞中回和左侧岛叶皮层厚度减少。研究还发现,UD患者在左侧额上回的褶皱指数增加。上述结果表明,UD与BD在大脑结构上既有重叠也有特异性差异,为区分两者提供了潜在神经影像学标志。
背景:双相情感障碍(BD)在其早期阶段经常被误认为是单极抑郁症(UD),通常直到第一次躁狂发作。本研究旨在探讨从UD过渡到BD的患者在随访期间与UD患者相比的共同和独特的神经结构变化。
方法:本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结构磁共振成像(MRI)收集最初诊断为UD的个体的大脑数据。在平均3年的随访期间,24例UD患者转化为BD(cBD)。为了进行比较,该研究包括48名人口统计学匹配的未转化的UD患者和48名健康对照。使用FreeSurfer对MRI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基于表面的形态测量(SBM)分析,以确定各组的皮质厚度(CT)、表面积(SA)和皮质体积(CV)。
结果:SBM分析确定了cBD组和UD组之间共享的神经结构特征,特别是与对照组相比,右侧中央前皮层的CT更薄。cBD组的独特之处在于,与UD组相比,右侧下顶叶皮层有更大的SA。此外,在cBD组和UD组中,皮质形态学测量与认知表现和临床特征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局限性:样本量相对较小。
结论: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cBD和UD在皮质宏观结构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改变,但也存在许多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为区分这两种情况的神经病理学基础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参考文献
Cao HL, Yu H, Xue R, Yang X, Ma X, Wang Q, Deng W, Guo WJ, Li ML, Li T.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n neurostructural signatures of unipolar and bipolar depressions: Insights from surface-based morphometry and prospective follow-up. J Affect Disord. 2024 Dec 1;366:8-15. doi: 10.1016/j.jad.2024.08.101. Epub 2024 Aug 22. PMID: 39173928.
4、认知未受损和患有抑郁症状的轻度认知障碍受试者的低功能网络完整性:一项多中心fMRI研究的结果
这篇文章是一项多中心fMRI研究,探讨了老年人中认知未受损和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抑郁症状与大脑功能网络完整性的关系。研究发现,抑郁症状患者的全脑功能网络整合受损,表现为网络配置更倾向于路径状,导致功能整合能力下降,这可能是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潜在原因。此外,研究还发现抑郁症状与前扣带回皮层和右杏仁核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有关,这种连接受损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尽管MCI患者的海马体体积和楔前叶、内嗅皮层的厚度减少,但未发现抑郁症状与这些结构变化之间存在直接关联。这些结果表明,抑郁症状主要与大脑功能网络的改变有关,而与结构性脑萎缩关系不大。
有证据表明,抑郁症状是网络功能障碍的结果,而不是病变病理的结果。研究使用最小生成树作为图论方法研究了全脑功能连接。此外,研究还检查了默认模式网络、前额叶边缘网络(FLN)、显著性网络和认知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所有183名老年受试者都接受了全面的神经心理评估和3T脑部磁共振成像扫描。为了评估抑郁症状的潜在存在,研究使用了13项版本的贝克抑郁量表(BDI)或老年抑郁量表(GDS)。根据认知状态,参与者被分为三组: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MCI)、非遗忘型MCI和健康对照组。在情感症状方面,受试者被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与非抑郁者相比,有抑郁症状的患者表现出平均离心率和网络直径的增加,这两项指标均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在有抑郁症状的患者中,发现前扣带回皮质(ACC)与右侧杏仁核在FLN中的功能连接减弱,这种损伤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尽管在有抑郁症状的受试者中未发现结构差异,但在MCI受试者中,尤其是遗忘型MCI患者,海马体积以及楔前叶和内嗅皮质的厚度均有所减少。离心率和直径的增加表明功能网络配置更倾向于路径状,可能导致抑郁中的功能整合受损,这可能是老年人抑郁症状学的可能原因。
图1展示了三种不同类型最小生成树(MST)的示意图
图2最小生成树网络中的平均偏离度和抑郁症状
图3额叶边缘网络的功能连接
参考文献:
Csukly G, Tombor L, Hidasi Z, et al. Low Functional network integrity in cognitively unimpaired and MCI subject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er fMRI study. Transl Psychiatry 2024;14(1):179; doi: 10.1038/s41398-024-02891-2.
该研究通过整合MRI数据,探讨青少年重度抑郁障碍(MDD)中的大脑结构-功能连接(SC-FC)耦合改变。发现MDD患者相比健康对照者,在视觉网络、默认模式网络和岛叶区域的SC-FC耦合增加。亚组分析显示,有自杀企图的MDD患者海马旁回耦合减少,经历过重大生活事件(major life events)的MDD患者前额叶-边缘系统耦合增加。这些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青少年MD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重度抑郁障碍(MDD)中大脑结构-功能连接(SC-FC)耦合的改变。通过整合扩散磁共振成像(MRI)和静息态功能MRI数据,对168名青少年MDD患者和101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了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MDD患者在视觉网络、默认模式网络和岛叶等区域的SC-FC耦合显著增加。此外,亚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不同临床特征下MDD患者的SC-FC耦合存在特异性改变,如有自杀企图的MDD患者海马旁回耦合减少,而有重大生活事件(major life events)的MDD患者则表现出前额叶-边缘系统耦合增加。这些发现不仅增进了我们对青少年MDD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理解,还强调了SC-FC耦合在MDD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1青少年重度抑郁症(MD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Cs)之间的结构连接 - 功能连接(SC-FC)耦合差异
图2临床亚组间的局部结构连接 - 功能连接(SC-FC)耦合差异
图3结构连接 - 功能连接(SC-FC)耦合与临床症状指标间关联的探索性分析
参考文献:
Xu M, Li X, Teng T, et al. Reconfiguration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Coupling in Patient Subgroups With Adolescent Depression. JAMA Netw Open. 2024; 7(3): e241933. doi:10.1001/ jamanetworkopen. 2024. 1933.
开放转载,欢迎大家转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
获取本篇文献原文,请添加微信号:18067956299(张老师)获取。
加入【脑海科技实验室文献分享群】,每日分享文献精读!
脑海科技产品介绍
目前公司销售的产品包括:1)多模态脑影像一键式数据分析平台,2)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库系统,3)磁共振数据管理及质量控制系统,4)数据分析工作站及服务器,5)脑科学设备,如:脑电、近红外、经颅磁刺激及相应导航系统等设备。
多模态脑影像一站式科研平台
目前我们的产品,已与国内200余家医院/科研单位合作,有兴趣欢迎添加微信号:19906719439(樊老师),了解产品详情。
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库
规范化管理脑影像数据:从混乱到体系的全流程数据库解决方案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平台更多算法: